今日天气
晚清第一名园 · 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
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· 首批国家重点公园

联系我们

全国服务热线:

0514-87239626

何园--中国晚清第一名园--寄啸山庄

销售热线 :86-514-87900345

售后热线:86-514-87239626

邮 箱:haoxin_qd@163.com

地 址:扬州市徐凝门街66号

网 址:www.he-garden.net

当前位置: 首 页 > 资讯动态 > 何园华彩

名园胜地 书声朗朗——扬州何园同仁中学寻踪

2018-10-21

  早春时节,我来到“中国晚清第一名园”何园。春寒料峭,游人稀少。我流连于玉绣楼之内,寻觅当年在何园所办同仁中学的踪迹;漫步于同仁馆之中,观看、抄录馆内陈列的同仁中学的史料。
       史料中有同仁中学校长张旭光的一幅照片,他额门宽大,目光深邃,面带微笑,仿佛在向我们述说同仁中学那段被岁月湮没的历史。

 

同仁中学的前世今生

    同仁中学的前身是以国民党一位高级将领名字命名的祝同中学。此人姓顾,名祝同。顾祝同,江苏涟水人。在国民党黄埔嫡系将领中,他初为“八大金刚”之一,后又列名“五虎上将”。抗战期间,奉蒋介石密令,制造震惊中外的“皖南事变”,致使新四军3000多人壮烈牺牲,4900多人被俘,军长叶挺亦身陷囹圄。
    顾祝同,又是读书人,曾在保定陆军军官学校就读3年并毕业,后又任黄埔军校教官。抗战期间,任第三战区司令长官,兼江苏省主席。客观地评价,他对教育有独到的眼光:抗日战争爆发后,在江西上饶,他创办一所子弟小学,解决战区长官部工作人员子女入学问题;开办三所中学和一所大学(学院),兼任学院院长,安置失学青年。他到台湾后,曾出任私立强恕中学的董事长。在其晚年,仍关心家乡的教育事业,指示其部属张奇牵线搭桥,由涟水籍爱国人士筹资,在涟水创办了炎黄职业技术学院、郑梁梅高级中学、郑梁梅中学和郑梁梅小学(含幼儿园)。
    祝同中学就是顾祝同抗战期间所办三所中学中的一所。祝同中学前身是上海迁往上饶的私立江西中学,由顾祝同与上饶地方人士商洽后,将这所学校改名为祝同中学。
    1942年5月,日军侵犯浙赣沿线,上饶危急,祝同中学师生随战区长官部转至福建建阳上课。
    抗日战争胜利后,1946年3月,祝同中学迁至扬州,在何园复校,定名私立江苏祝同中学,聘请张旭光为校长。

何园本是私家园林,为什么会被选定为祝同中学的办学场所?原来,园主何芷舠在何园度过了18个春秋,于1901年作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,举家迁往上海,弃园而去,一去不返。何园也被变卖,且几易其主。“抗战时何园驻扎着伪军孙良诚部,抗战胜利后为江苏保安处接收。此时祝同中学迁往扬州,便将何园借给祝同中学复校上课。”这是作家碧野在其所著《顾祝同传》一书中的说法。另有一种说法:抗战结束后,何园转到了国民党整编第二十五师师长黄伯韬的手中。
     1947年,私立江苏祝同中学改名为江都私立同仁中学(为行文方便,以下均称为同仁中学)。据《扬州市教育志》记载,是遵顾祝同意见而改名。
     1948年年底,同仁中学部分师生迁至无锡梁溪。据扬州教育史专家、《扬州市教育志》主编杨林山介绍,部分师生仍留扬州教学。
     1949年5月,同仁中学并入新成立的私立集美中学。
     1950年1月,集美中学并入新成立的私立新华中学。
     1956年7月,市政府接收私立新华中学,改为公办,并改校名为扬州市新华中学。
     1995年,新华中学从老城区文昌阁旁的皇宫迁入扬子江路新址,特地将主楼命名为“同仁楼”,以纪念同仁中学。

 同仁中学的校长张旭光

 张旭光,名大东,江苏响水人,生于1904年,逝世于1987年。

 其外孙女朱佳在一篇文章中曾这样忆及张旭光:外公1930年毕业于清华大学,后留学日本,至今还是他的家乡唯一上过清华的人。外公后在师范学院任历史副教授,参加了《汉语大辞典》的编纂,70多岁时完成了业内公认的著作《文史工具书评介》。他一直致力于研究回族诗人萨都剌,可惜年事已高,最终未能成书。张旭光曾师从朱自清,他的力作《中华民族发展史大纲》1941年出版发行。朱自清阅后赞叹不已:“大著已经浏览一遍,觉全书注重我民族屡次复兴及向外发展,实为别具手眼之作。值此抗战时期,此书实为国民应读之历史也。甚佩甚佩!”就是这样一位学识渊博、才华横溢、治学严谨的学者,出任同仁中学校长。曾任清华大学校长的梅贻琦有一句名言:“大学者,非大楼之谓也,乃大师之谓也。”大学如此,中学亦如此。张旭光深知办好一所学校大师、名师的重要性,于是在同仁中学开办之初就通过种种关系,聘请黄泰、黄应韶、孙龙父、叶大根等一批名师到同仁中学任教。笔者经朱佳介绍,电话采访了张旭光的长女张德芳,她告诉笔者:父亲聘请教师,给予他们极高的待遇,不少名师的薪金比我父亲还要高。
    他亲自为同仁中学校歌作词:巍巍学府,同仁万方。育才兴学,建设兴邦。溯源涟水,创校邗江。和衷共济,风雨一堂。诚精严毅,志气发扬。达才成德,日进无疆。日进无疆,莫辜负名园胜地、大好时光。
他重视课堂教学,经常听课,了解教师的授课情况和学生的学习情况。他经常与学生一起就餐,听取学生们对教学工作的意见,加以改进,提高教学质量。一天,有些学生反映,一位化学老师上课时满堂灌,板书极少。当天他就找这位教师谈心,后来这位教师有了改进,学生们很满意。
    他重视学生们的课外活动。学校定期举办作文、美术、小创作和其它文体比赛。每个班级都自办墙报,定期更换。
    他设立奖学金,奖励家境贫寒、成绩优异的学子。这在当时私立中学中十分罕见。
    张旭光在同仁中学任校长约三年,离开同仁中学后继续从事教育工作。
    张旭光在特定历史时期曾受到不公正的待遇,1976年予以平反。他虽历尽坎坷,但仍然关心中国改革开放的大业,曾赋诗两首以言志:
   “八十犹须问废兴,长征四化正需人。老夫誓立移山志,要使神州日月明。”
   “八十年华忽已过,风波浩劫叹蹉跎。太平盛世从今起,贤圣成功老更多。”
 
    同仁中学的名师们


    同仁中学汇集了黄泰、黄应韶、孙龙父、叶大根等一批在扬州教坛赫赫有名的大师,其中黄泰、黄应韶与黄久征齐名,被誉为数学教育界的扬州“三黄”。

黄泰,扬州中学毕业生,1927年毕业于东南大学。他教学认真,治学严谨,刻苦勤奋。他编写、出版了《初中代数》上下册、《黄氏初中几何》上下册、《高中解析几何》、《高中立体几何》、《高中复习数学》和《几何学分类习题》等多部著作。其中《初中代数》于1934年被教育部定为国定教科书,《高中解析几何》为我国第一本中国人编写的教材,并被东南亚华侨学校采用。在同仁中学,他常说:教师是一个平凡而神圣的工作。教师最大的乐趣是,上课受到学生的欢迎,成为学生的一种享受。教师最大的幸福是,培养出德才兼备的栋梁之才。

黄应韶,解放后扬州中学第一任校长,民进扬州市委创始人,曾任民进扬州市委主委。他上几何课不带规尺,在黑板上画两圆外切,将两支粉笔头并在一起,信手在黑板上一转而就,动作娴熟快捷;他甚至能画“九点共圆”;三位乘三位的算式,能不假思索立即写出得数。这些“绝活”,他的学生们至今还记忆犹新,赞不绝口。不少校友回忆,听他上课,简直是一种艺术享受。在同仁中学,他常叮嘱学生,要以书为友,以书为伴,用书籍点燃生命之火。

孙龙父,擅金石、工诗词、通丹青,尤精书法。论书法,他是书坛名师,与林散之、高二适、费新我合称江苏“书坛四老”。论绘画,他以画梅著称。论篆刻,他与罗叔子、桑愉合称江苏“印坛三宿”。我们熟悉的“瘦西湖”匾额就是孙龙父1970年书写。有行家评论:其字迹清朗飘逸,敦厚大方,蕴含着青山绿水的灵秀之气。 在同仁中学,他上课时在黑板上板书,常边写边说:写字不仅是技术和技法,而且要流露出自己的个性和情感。
叶大根,书画篆刻家。幼承家学,随外祖父周树荣学画;中学时代,拜金野桥画师学山水。曾任江苏省文史研究馆馆员,江苏省书法家协会会员,扬、泰分治前任泰州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、书法家协会主席。其传略被收入《中国现代书法界人名词典》、《当代篆刻家大辞典》、《当代书画篆刻家辞典》。他多才多艺,音乐亦有造诣,在同仁中学教授音乐,同仁中学校歌就是他谱的曲。

 

同仁中学的校友们


    同仁中学1946年3月至1949年5月在何园办学三年多。
据杨林山介绍,当年何园范围更大,还包括今七二三所一部分。七二三所的一部分及何园的玉绣楼、怡萱楼等都曾是同仁中学的校舍。为纪念同仁中学,怡萱楼改名为同仁馆,馆内用照片、文字说明和实物,展出同仁中学的相关史料。
    同仁中学初办时,暂设初、高中补习班各1个。1947年扩充为初中8个班、高中3个班,在校生678人。
一位名叫金江的校友,在一篇回忆文章中生动地描绘了当年在园内学习的情景:“莘莘学子们对于能在这样美好的自然和人文环境中读书,是颇为珍惜的。对园中的楼台馆所、花草树木,很是爱护。记忆中似乎从未发生过毁坏园内设施的事情,只有朗朗书声,阵阵笑语,给这座寂寞多年的名园增添了青春的气息。由于留恋这里的环境,不少学生每天早晨都早早地来到学校,在水心亭中,复道回廊上,水池碧波边,放声诵读,神采飞扬。这已成为学子们最好的精神享受。”

 同仁中学的校友们确实没有辜负张旭光校长的殷切希望,没有辜负大好时光,没有辜负何园这一名园胜地。
     下面着重介绍顾建东、顾骧两位校友。
    顾建东,同仁中学1948届毕业生,后去台湾。他热心祖国统一大业,被选为海峡两岸经贸文化交流促进会秘书长。他受张旭光校长的影响,热爱教育事业,参与创办了台湾醒吾技术学院,曾任该学院董事长、校长。他爱国爱乡,与堂兄弟顾怀祖、顾怀祐及顾氏家族一起,在家乡射阳及盐城等地,捐资创办了明达职业技术学院,另外还创办了11所幼儿园、小学和中学,形成了明达教育体系。顾氏家族还在上海创办了立达职业技术学院,在甘肃参股创办了兰州明达职业技术学院。

 顾骧,文学评论家、文艺理论家、作家。1944年,他14岁,就参加了地区文工团,投身于抗日宣传活动。抗战胜利后,他回到学校读书,其间在同仁中学学习一年。后赴华中解放区参加革命,淮海战役前夕调中共华中工委工作。建国后,曾任文化部理论组组长、中国作家协会创作研究部副主任。现为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、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。
顾骧、顾建东在同仁中学同窗一年,却结下了深厚的友谊。1992年,顾骧写诗3首,赠顾建东。《诗刊》杂志1993年第5期以《赠台湾顾建东同学(三首)》为题发表。诗中有“犹忆何园同负岌”、“尚思绿柳共煎茶”、“云水苍茫各一方”、“夜阑春雨倍思君”等句,情真意切,溢于言表。同窗之情,难舍;母校之恩,难忘;师长之恩,难忘。校友们心系同仁中学,心系张旭光校长。

 张旭光校长辞世后,不少海内外校友前来看望王倩珠老师,提到老校长均敬佩不已。校友金江曾这样忆及老校长:“张校长专心办学,聘来了一些学识水平高、教学能力强的教师,不断提高教学质量。他要努力培育和这座名园相称的浓郁的学习风气和文化氛围,以达到学校倡导的‘诚精严毅,志气发扬,达才成德,日进无疆’的目的。”

 同仁中学的校牌几十年后失而复得,重见天日,校友们喜出望外。
校友们视新华中学为母校,纷纷回访。新华中学网站就有一张顾骧、顾建东和董翔飞(台湾著名公法学家)等3位校友联袂回访母校,参观校史陈列馆的照片。校友们还纷纷到七二三所,到何园,寻访学校旧址。
     据介绍,1947 年,有十位同学在校园内合影留念。50 年后,1997年,这十位年近古稀的老人再聚首,又在原地合影,以作纪念。

 同仁馆,当年是学校书声朗朗的教室,如今陈列了同仁中学的史料,更是校友们流连忘返之地。正如何园导游解说词所说:同仁馆已成为“海峡两岸和世界各地同仁学子永不忘怀的一片绿洲,同时也是联结海峡两岸和世界各地炎黄子孙的一条金色纽带”。


标签

上一篇:没有了
下一篇:莫辜负名园胜地2018-10-21